信息化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 | |
发布日期:2013-06-06 | 来源:中国软件网 |
导读:第1页:充分认识到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性。第2页:重在把握规律讲求实。第3页:要高度重视时代的特征文本Tag:绩效评估 行业观察 MRP 制造业 CAD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要把握规律,要结合我们的国情、产情、行业情、地方情,要讲求实效,重视我们制造业信息化相关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务实地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我相信一定会为制造业由大变强、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起到积极的作用。 由北大CIO班教务办公室主办的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高峰论坛4月26日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150多名政府领导、企业CIO、媒体界朋友参加了此次活动。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发表了重要演讲。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杨学山 第一点,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首先,制造业信息化是我们国家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很快,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大家知道,在当前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尤其要关注的几个事情,一个就是贸易顺差,而贸易的顺差主要来源于制造业产品的出口。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制造业在大部分行业还处于行业的低端,也就是说这个行业在国际水平中处于低端,所以说我们尽管产业很大,但是利润不高,竞争力不强,所以大而不强是一个突出问题。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加快制造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 前几天在一个关于数控机床的展览会上,我们看到信息技术和机床的结合,为关键的装备制造业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各个制造行业,从设计、生产、管理、销售到服务,从提高产业结构的高度,提高企业在价值链里的位置,到开拓市场,做好售后服务,都和制造业信息化有关。所以我们说,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制造业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实现制造由大变强的一个关键的环节。 同时,十七大明确要求,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有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指的是工业化作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代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阶段。从狭义的角度就是制造业的信息化,制造业和信息化发展要结合起来。所以,制造业信息化也是从当前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核心部分。
第三点就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要高度重视时代的特征。 制造业信息化已经有几十年历程,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光学习还不够。我们如果通过创新,通过加速的发展走到前面,是把制造业做大做强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把握机遇,把握机会。现在时代交替的转变给制造业信息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带来了抓住机遇、实现快速发展的可能。 世界发达国家大体上处于工业化后期,或者说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而我国大约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对于信息化,中国还处于发展的早期,到2020年前后,能够走向前期的后期或者中期的前期。在这样一个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时代如何发展,是我们制造业信息化当前面临的主要特征。 现在这个时代的第一个趋势和变化就是经济的全球化,就是跨国公司通过比较局部地区比较优势的变化,他们的生产在全球布局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全球布局是我们制造领域要高度关注的事情。我们一些行业的企业在今年上半年已经面临了这样在全球产业状态下的新的动向,例如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提高,人民币在升值。针对这样的新动向,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弥补由于劳动力成本提升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提高劳动生产力,实际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已经证明它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以我们要高度关注由此带来的对信息技术,制造业信息化的新的需求。 第二个方面,在这样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节能、环保和自动化相互促进、相互推进。环保、节能和自动化构成一个相互连接、相互支撑的关系。因为制造业是中国能耗物耗最主要的领域,所以节能环保,第一针就要打在制造业身上。制造业的各个方面如何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对制造业还带来一些更多更广泛的挑战。制造业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网络化和数控化对制造业,从制造本身一直到数控服务这样的全生命周期带来重大影响。这里面既有研究、开发、创新在网络环境下虚拟的颗粒组织对创新带来的影响;也有像RFID无处不在的网络对销售和服务带来的影响;也有这些电子商务和上述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对我们所谓的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网络化制造带来新的影响。 总的说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要把握规律,要结合我们的国情,产情,行业情,地方情,要讲求实效,要重视我们制造业信息化相关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务实地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我相信一定会为制造业由大变强,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起到积极的作用。
|
|
本站部分文章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本网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 联系方式:QQ:741266807 Tel:020-22275526。 |
- 首 页
- 产品介绍
- 解决方案
行业新闻网友评论